格瑞特蓄电池6-FM-24 12V24AH参数及规格
格瑞特蓄电池6-FM-24 12V24AH参数及规格
GFM系列产品特点
1.全密封结构
2.气体再化合
3.免维护操作
4.高放电能力
5.自放电率低
6.适用温度广
7.恢复能力强
8.使用寿命长
格瑞特蓄电池(北京)营销中心欢迎您的参观指导,我们的服务宗旨是:诚信经营、追求、顾客至上、以平价促销售、以质量求发展、为终理念,公司本着 用户**、质量**、服务**、的原则,向广大用户郑重承诺:全国范围内如质量非人为破坏24小时内上门服务及换,所售产品一律三年包换。
厂家提供高性能系列铅酸密封免维护电池产品,有以下主要特点:
⑴ 耐腐蚀铅钙锡多元合金高倍率放电优自放电率低C、石油/化工
⑵ 细玻璃纤维隔膜吸液无有害气体溢出低温性能优越自中国**开展西气东输工程开始,OTP蓄电池正式进入石油/化工市场领域,并在后续的:西部管道,西气东输、南海石油等重大项目中,成为蓄 电池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总长度2000公里的管道上,就有500公里管道使用OTP蓄电池。另外,大型石化企业如:金山石化、大庆石化、广州石化、金陵石化等都是我们长年的合作伙伴。
⑶ 高强度A B S树脂外壳与设备同处安装不会污染环境
8、新旧不同、容量不同、性能不同的蓄电池请勿混用。安装末端连接件和导通电池系统前,认真检查电池系统的总电压及正、负。以确保安装正确。
⑷ 全密封不漏液*加水安全阀自动开闭免建蓄电池室
FM系列电池产品适用范围1.电力系统备用电源、开关控制电源2.通信系统备用电源3.办公自动化系统电源4.消防、安全及报警装置电源5.各种UPS设备7.各种应急照明系统8.太阳能、风能储能9.电动车辆驱动电源GFM系列产品特点1.全密封结构2.气体再化合3.免维护操作4.高放电能力5.自放电率低6.适用温度广7.恢复能力强8.使用寿命长
铅酸蓄电池充电过程的电化反应
格瑞特蓄电池基本特性:
1.贮藏容量高。
2.充放电无酸雾。可大电流充电(0.8C-1C
3.充电接受能力强。8秒内30C放电电流,
4.可大电流放电。电流不损伤。可多次尽放电,
5.可深度放电。电池不会损害。可在50~60℃温度下使用。
6.适温性强。免维护,
7.自放电小。全充电后,常温存放一年仍可正常使用。为铅酸电池的一倍。
8.使用寿命长。报废后全部资料可再生回收,
9.绿色环保无污染。电解质无污染。能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安全使用。
10.抗震性能好。使用时可任意方位放置。
11.不受空间限制。
充电
⑴浮充使用
12V系列电池浮充电压每单格13.50-13.80V±0.02(25℃),均充电压每单格14.10-14.40V,此浮充电压值随环境温度升高按3mv/℃减低。
⑵循环使用
12V系列电池充电电压大可曾至每单格14.4-14.70V,推荐初始充电电流0.1~0.2额定容量电流(A)。当电流降至0.006CA以下,且稳定3小时不变时,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维护与注意事项
正确合理的使用蓄电池能减少电池充电, 维护或环境等方面对电池造成的不良影响:
蓄电池若长期不用,应每隔三个月对蓄电池进行一次充电。
不能在密封容器中使用蓄电池或长期将电池倒置。
不能短路蓄电池正负板。
搬运、存储
<蓄电池重且外壳脆,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严禁翻滚和摔蓄电电池,同时注意不要使端子受外力。1、铅酸蓄电池可以象常规电池一样直立安装使用,也可卧式使用。
<蓄电池应储存或安装于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应远离热源及易产生火花的地方。9、蓄电池与充电器或负载连接时,电路开关应位于"断开"位置,并保证连接正确,蓄电池的正与充电器的正连接,负与负连接。
<蓄电池存放前应为满荷电状态,不允许放电后存放。
<蓄电池应在0℃~30℃的环境下储存,存放的蓄电池应每三个月应进行一次补充电,存放时间长不能过一年,否则电池容量及寿命将会减小。
既然提高电压有如此多的害处,为什么大家还要这么去做呢?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以前圆珠笔和钢笔的笔芯粗细度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圆珠笔书写2万字左右,就会出现漏油,主要原因就是笔珠的磨损寿命就在2万字左右,当所有人都在研究耐磨材料的时候,有个叫田腾山郎的日本人,开发了一款产品,就是让笔芯的油墨在2万字之前用完。这与现在的手机电池的研发思路有相似之处。智能手机,已不再是当年“用到坏”传统手机,而是像电脑一样,用一段之后,就需要新升级。因此可能还没到电池出现问题的时候,手机已经淘汰了。虽然我个人认为,提高电池电压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冒险的方式,对电池的稳定性和寿命,都有着潜在的影响。但是目前看,适当的提高一点电池的工作电压,起码市场对这种做法还是接受的。
在这还要报个料,在一篇外媒一个网站上,我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内容是中国的蓝魔,使用了能量密度过800Wh/L的锂电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这个事情,以下是相关链接。
和动力电池市场一样,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新的技术,比如美国发布的一篇纳米电池的报道,通过电结构的纳米孔,可以在12分钟之内将电池全部充满;还有号称能实现充电的“铝电池”,可在一分钟充满电量;美国德雷赛尔大学的科学家,使用粘土,研制了一种高导电薄膜,这种称之为“MXene粘土”的材料,可以用于制作新一代大容量电池和级电容器。
新的电池技术虽然是鼓舞人心的,但是任何的新技术,新材料都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个转化过程,才能成为商业的产品,比如锂电池,早的锂电池的概念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之后液态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也是经历了十几年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状态。但是近几年智能手机硬件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小小的手机性能,可以与一台个人电脑相媲美,这样电池技术有点吃不消了。所以虽然手机续航不一定是国民痛点,但起码也是短板之一。
很多人关心动力电池和消费级电池的区别。我觉得,从电池的角度来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但是由于产品应用条件不同,所以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也是不同的,从而导致我们所看到不同领域电池的产品属性,有很大区别。在消费级电池领域,没有五花八门的正材料;而在动力电池领域,也很少谈到关于电解质变化对性能的影响。在能量密度方面,比如我们都知道2015年2月16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要求了2015年底轿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达到200Wh/kg。作为消费级电池来讲,早在2013年,其能量密度就过200Wh/kg的水平了,这不但与优化材料和结构有关,高电压的做法是功不可没。由于消费级电池一般不成组使用,即使成组,也是几支电池之间的串并联,与动力电池简直是数量级的差别;“BMS”直接管理电芯;充放电电流较小;热管理也相对容易;一般来说,消费级电池质保期也只有1年,所以这种做法是可以满足消费级电池市场的需求的。但是在动力电池市场,可能就行不通了。动力电池的要求,相对要高加综合,既有安全性的考虑,又有成本方面的评价,同时还有性能方面的要求。虽然在特斯拉身上,似乎完成了一次消费级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结合,但是车的定位和价格,和我们期望中家用级的新能源汽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