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ENSEN蓄电池SAL12-180尺寸规格
SORENSEN蓄电池SAL12-180尺寸规格
锂电池按下游应用主要分为消费类锂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从其发展脉络来看,锂离子电池早主要应用于3C领域,既消费类锂电池。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电池性能的不断提高,锂离子电池逐渐被应用在为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提供动力,既动力电池。2015年以来,储能领域的发展使得锂离子电池又产生一片全新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储能领域对电池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因此所用电池主要为动力电池企业淘汰和剩余产能或回收再利用的动力电池。
从市场发展速度看,由于3C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在201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持续下滑,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增速持续下滑,虽然2017年略有反弹,但整体增速仍10%。201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锂电池行业出货量近四年以每年27%的速度高速增长。截至2017年末,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62.35GWh,占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比例已提高到42%。此外,2015~2017年,储能电池保持40%左右的增速,但在锂电池出货量中占比仍然较小。
力电池行业处于新能源动力产业链的中游。上游主要为生产电池所需原材料(正、负、电解液、隔膜、包装物、其他零部件)等产业链环节以及再上游的金属材料生产和矿产资源开采环节(锂、钴、猛金属化合物的冶炼和钴矿、锰矿、镍矿、石墨矿开采等)。下游主要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按汽车种类分为乘用车、商用车和车,按动力来源分为纯电动车和混动车]。动力电池企业主要产品为电芯、电池模组和电池包(详见表1)。此外,由于部分电池企业仅生产电芯并将电池包(PACK)业务外包,因此在电池企业和车企之间,还派生出一些专门做模组和PACK的细分行业。
产业链地位方面,由于电池企业上游资源主要为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价格受行业供需及资金面影响较大。中游电池和正负材料企业仅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锂、钴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且动力电池行业产能扩张的背景下,电池企业较难将成本的增长传导至下游(后篇研究将详述企业加工费及盈利情况),存在较大的成本控制压力。同时,在补贴退坡、“3万公里”等政策影响下,下游车企盈利和获现能力有所减弱。运营压力由车企逐步向电池企业传导,导致动力电池企业产品持续降价,应收帐款规模不断上升,盈利和获现表现普遍弱化。整体看,动力电池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均较弱,盈利空间及现金流情况较易受上下游行业影响,产业链地位较低。